夏季食物中毒高发期:五类高危食品与科学防范指南

夏季食物中毒高发期:五类高危食品与科学防范指南

食用未熟透食物中毒

高温环境下,致病菌在食物中繁殖速度显著加快。若加热温度不足(如肉类中心温度未达75℃),沙门氏菌、大肠杆菌等病原体无法被彻底杀灭。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,2023年6-9月由微生物污染引发的食源性疾病中,沙门氏菌占比超30%,常见于未煮熟的禽肉、蛋类及豆制品。记住:豆角、豆浆等必须彻底沸腾10分钟以上,消除皂素等毒素隐患。

细菌繁殖引发中毒

剩菜剩饭是夏季中毒的“重灾区”。实验表明,室温(30℃以上)存放2小时后,饭菜中细菌数量可超标5倍以上。2022年某地医院收治案例中,隔夜凉拌菜导致集体中毒占比达47%,主因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增殖产生耐热毒素。专家强调:熟食室温存放勿超2小时,冷藏时生熟分层(熟食放冰箱上层,生肉海鲜放下层),复热需达75℃。

冰箱污染导致中毒

冰箱绝非“保险箱”!单增李斯特菌等嗜冷菌在0℃仍可繁殖,污染冷藏食品。2024年监测发现,家庭冰箱冷藏室细菌超标率高达34%,常见于长期存放的即食熟食和切开水果。预防关键:每周清洁冰箱,冷藏温度保持4℃以下,冷冻-18℃以下;西瓜、哈密瓜等切开水果必须密封冷藏且24小时内食用。

误食野菜野蘑菇中毒

夏季野生植物中毒进入高发期。毒蘑菇与食用菇形态相似,误食后肝肾损伤致死率超50%,2024年西南地区已报告多起采食致命白毒伞事件。北京大学生误食毒野菜身亡案例警示:不采不食野生植物!尤其雨季野生蘑菇生长旺盛,任何野外采摘均存在极高风险。

加工污染引发中毒

食品生产环节卫生失控是重大隐患。如豆制品中毒事件,常因加工环境脏污或器具交叉污染,导致副溶血性弧菌超标。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显示:夏季小作坊食品微生物污染率较冬季升高40%,购买需认准正规渠道。记住:凉拌菜、肉类熟食选择卫生信誉B级以上的店铺,自制食品确保刀具砧板生熟分开。

中毒症状与应急处理

一旦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或幻觉,立即执行三步急救:

停食可疑食物,保留样本供检测

补充淡盐水防脱水(少量多次)

速送医(尤其持续呕吐、高烧或血便者)

北京市食品卫生监督所提醒:叶类蔬菜最好当餐吃完,海鲜肉类冷藏不超过4小时,野菜野蘑菇“零接触”最安全。科学防范+快速响应,方能安稳度夏!

数据来源: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、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、省级市场监管局风险提示

你可能会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