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秋饮食养生指南:顺应节气这样吃,健康过秋不用愁

入秋饮食养生指南:顺应节气这样吃,健康过秋不用愁

秋风吹起,餐桌上跟着换季才是养生之道,吃对了整个秋冬少生病。

随着夏日的炎热逐渐退去,凉意渐浓的秋季带来了独特的养生需求。中医理论强调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的顺应自然原则,入秋后饮食需以“润燥、补肺、养阴、多酸”为核心。

这个季节,人体阳气开始收敛,阴气逐渐增长,正是自然界“养收之道”的体现。合理调整饮食结构,不仅能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,更能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储备能量。

入秋后吃什么果蔬最养生

营养蔬菜推荐

南瓜:性温味甘,入脾、胃经,具有补中益气、润燥的功效。秋日气候干燥,皮肤黏膜水分加速蒸发,南瓜成为理想的润燥食材。南瓜中丰富的β胡萝卜素含量高达每100克约3.1毫克,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,维护呼吸道黏膜健康。

莲藕:被誉为“东方蔬菜之王”,其多酚类物质含量丰富,可显著提高免疫力并延缓衰老。生藕性寒,能清热润肺;煮熟后性由凉转温,对脾胃有益,具有养胃滋阴、益血止泻的功效。常言道“荷莲一身宝,秋藕最补人”。

茄子:茄子性凉味甘,具有清热止血、消肿止痛、祛风通络的功效。民谚有“立夏栽茄子,秋来吃茄子”之说,秋季食用能有效降“火气”,缓解秋燥不适。

菠菜:菠菜中胡萝卜素含量远高于其他蔬菜,维生素K含量更是叶菜之首。其丰富的核黄素能有效预防口角溃疡、唇炎、舌炎等秋季常见问题。

应季水果推荐

苹果:几乎适合各类人群食用,苹果中水分含量高达85%,膳食纤维含量约为2.4克/100克。其含有的槲皮素、儿茶酚等抗氧化物质,具有生津润肺、除烦开胃的功效。

鲜枣:堪称水果中的“维生素C大户”,含量高达243毫克/100克,比柠檬高出近十倍。每天食用五六个鲜枣即可满足成人一日维生素C需求。需要注意的是,鲜枣糖含量高达28.6%,热量相当于一小碗米饭,适量食用是关键。

梨:各品种水分含量普遍超过85%,是缓解嗓子干燥不适的首选。新疆库尔勒香梨的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达6.7克/100克,是普通苹果的4倍,润肠通便效果显著。虚寒体质和腹泻者应少吃。

柚子:富含维生素C和天然果胶,能降低胆固醇,促进钙铁吸收。其独特的酸甜微苦口感,具有和胃化滞、生津解渴的功效。

葡萄:果肉、果皮和籽均含丰富营养,特别是白藜芦醇这种天然多酚物质,具有抗氧化、抗炎症等多种益处。葡萄性平味甘酸,能补气血、益肝肾、生津液。

秋季养生食谱推荐

薄荷梨粥

原料:薄荷3克,梨1个,大枣6个,小米50克。

做法:鸭梨削皮切小块,大枣去核,与薄荷一同加入小米中,加水煮沸即可。

功效:薄荷辛凉气香,具有疏散风热、利咽止痛的功效;梨润肺生津;大枣健脾益气。三者合用能缓解秋燥引起的咽喉不适。

枸杞酿苹果

原料:苹果2个,莲子20克,枸杞子、玉米粒、红枣、花生仁、白果各15克,白糖50克,蜂蜜、淀粉适量。

做法:苹果挖空果核,填入混合好的配料,蒸熟后淋上糖蜜芡汁。

功效:此方具有补肾益精、养肝明目、润肺止咳多重功效,能系统性提升秋季免疫力。

梨汁粥

原料:梨5个,大米60克。

做法:梨洗净榨汁,大米煮粥将熟时倒入梨汁,再煮片刻即可。

功效:梨与大米同煮,既保留清热润肺之功,又缓和大米的寒凉之性,特别适合秋季呼吸道敏感人群。

秋季饮食三大原则

中医理论指出“酸味收敛肺气,辛味发散泻肺”,因此秋季饮食应减少辛辣刺激食物,增加酸味食物摄入。葱、姜等辛味之品宜少吃,酸味果蔬可适当增加。

秋季饮食需控制盐分和油腻。根据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,每日烹调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内,烹饪方式推荐蒸、煮、炖、烤等健康方法。

脾胃调理是基础。只有脾胃功能正常,食物营养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。少量多次进食、细嚼慢咽、选择合理烹调方式,都能减轻胃肠负担。

入秋后的饮食调整,是连接夏冬两季的重要养生环节。顺应“秋收”的自然规律,合理搭配食材,巧妙运用食疗方,这个秋天,让餐桌成为你健康的守护者。

你可能会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