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养生正当时,这八种时令美食别错过!
小长假又来啦!2017年4月4日正值清明时节。你知道吗?古时清明有寒食的习俗。那么,清明时节该如何养生呢?关键就在“吃”上!顺应时节,吃对食物,养生效果事半功倍。
清明养生必吃的八种时令美味
螺蛳:
清明前后,大地回暖,蛰伏一冬的螺蛳纷纷出泥。此时螺肉最为肥美,堪称食用黄金期。人称“盘中明珠”的田螺,肉质细腻,味道极鲜。它富含优质蛋白质、多种维生素、人体必需氨基酸及微量元素,是典型的高蛋白、低脂肪、高钙质的天然保健食品,其钙含量甚至可媲美部分奶制品。
虾:
老话讲“三月黄鱼四月虾”,清明时节的河虾最为鲜美。春雨过后,新水满江,鱼虾生长旺盛,正是品尝“清明虾”的好时候。此时的虾肉质饱满,营养丰富,是补充优质蛋白和矿物质的佳选。
韭菜:
春天怎能少了韭菜?懂行的人称它为“瘦物”,因其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(每100克约含2-3克),既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瘦身,又能开胃健脾。民间更有“春食则香,夏食则臭”的说法,想尝鲜可得趁现在!
马兰头:
许多野菜的最佳赏味期就在春天,马兰头尤其如此。过了清明,它就会变老变韧。马兰头性味辛凉微寒,具有清热解毒、凉血止血、利湿消肿的功效。春季食用,不仅能补充维生素(如维生素C、胡萝卜素),有效缓解春困,对春季多发的咽喉肿痛也有显著缓解作用。
荠菜:
荠菜营养价值极高,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(约43mg/100g)、钙(约294mg/100g)和膳食纤维。它有助于辅助降低血压,健胃消食,同时还兼具一定的减肥养颜美容功效,是春季不可多得的健康野菜。
山药:
山药益处多多。它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积,帮助保持血管弹性,减少皮下脂肪堆积,对控制体重很有帮助。山药还能改善血液循环,增强体质。推荐与莲子、芡实加少许糖共煮,养生效果更佳。
扫清迷雾:关于清明习俗的三大常见误区
误区一:清明节只能悲伤?
前几年,中国移动曾因发送“清明节快乐”的祝福短信引发争议。那么,清明节只能充满哀伤吗?答案是否定的!专家指出,清明节的主题并非只有扫墓祭祖,它同样强调踏青郊游,感受春天的生机。祭奠先祖表达哀思,获得精神慰藉;而踏青活动则鼓励人们以积极心态拥抱自然。祝福快乐,恰恰体现了人们战胜悲伤、拥抱生活的勇气,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。
误区二:扫墓非得“正日子”?
不少人认为扫墓必须在清明当天进行才最好。这其实是个普遍存在的误区!专家解释,古代扫墓活动本就不局限于清明当天。古时,清明当天多为僧人扫墓,以示对无法传宗接代的歉意。对于大多数人而言,扫墓时间相对灵活,传统上认为在节前10天或节后10天内完成即可。选择错峰祭扫,避开拥堵,是更明智的选择。
误区三:清明节就是寒食节?
很多人误以为清明节和寒食节是同一天。事实上,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,直到宋代以后才逐渐融合。清明节是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特殊日子,日期在春分后约15天,通常在公历4月4日或5日。寒食节通常在清明节的前一天,两者日期非常接近。现今的清明节,实际上融合了古代上巳节(农历三月初三,又称女儿节,以春游踏青、水边祈福、青年交往为特色)、寒食节(以禁火冷食、扫墓祭祖为核心)和清明节(节气)三个节日的习俗。扫墓、吃寒食主要源于寒食节;而放风筝、荡秋千、插柳、拔河等欢乐的户外活动,则主要承袭自上巳节。春天是万物“生发”的季节,鼓励人们多进行户外活动,亲近大自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