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暑养生全攻略:收好这份健康指南,轻松应对季节转换
昼夜温差加大,燥气开始生成,顺应时节调整生活习惯,处暑养生讲究“收”与“润”的智慧。
2025年8月22日,秋季第二个节气——处暑如期而至。“处”即终止之意,标志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,凉爽的秋天即将到来。
此时节白天暑热犹存,但早晚凉意渐浓,昼夜温差显著增大,人体对冷热变化的适应能力面临考验。
雨量减少,燥气开始生成,容易出现皮肤、口鼻干燥等不适,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特别强调,此时正是润养身体的关键时期。夏秋转换之际,合理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,成为健康度过季节更替的核心要义。
一、处暑节气四大养生要点
1. 作息调整:早睡早起,增加睡眠
处暑时节,自然界阳气趋向收敛,人体内阴阳之气随之转换。继续夏季晚睡习惯,容易导致气虚乏力、精神萎靡。
建议晚上10点前入睡,早晨6点左右起床,顺应阳气收敛规律。睡眠时间应比夏季适度延长一小时,为身体补充能量。
午间小憩同样关键,即使短暂闭目养神,也能显著缓解秋乏。
2. 饮食调养:滋阴润燥,少辛多酸
处暑饮食应以滋阴润燥养肺气为主,宜清淡温和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在卫健委发布会上指出,此时应减少摄入辛辣、发散食物,如姜、葱、辣椒等。
可多食用汤粥及水分含量高的食物,如雪梨、甘蔗、山药、百合等清热润燥之品。适当增加葡萄、山楂等酸味食物,有助于收敛浮火。
3. 运动原则:适度平缓,避免过量
初秋天气转凉,适量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,但过量运动会消耗阳气。剧烈运动尤其伤身,应选择早晚凉爽时段进行温和锻炼。
慢跑、太极拳、八段锦、散步等低强度活动最为适宜。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度,切不可大汗淋漓,以免津液过度损耗。
4. 情志调养:安宁心神,收敛神气
秋季万物开始凋零,人们易产生悲秋情绪。在精神调养上,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,使神志安宁。
通过听音乐、练习书法、钓鱼等安神定志的活动,保持情绪稳定。避免情绪大起大落,让心态保持平和状态,顺利适应季节转换。
二、处暑饮食四大黄金原则
1. 吃酸不吃辣:收敛浮火
酸味食物能帮助收敛浮火,缓解秋燥。相较于辛辣食物易发散津液、加重干燥,葡萄、山楂、橘子等酸味水果成为更优选择。
辛辣食物如辣椒、花椒、姜等应严格控制摄入量,烧烤煎炸类食品同样需要限制。
2. 吃果不吃瓜:防寒护脾
瓜类多属阴寒性质,过量食用易伤脾胃。处暑时节夏季湿气尚存,贪凉饮冷会伤脾损胃生湿,增加胃肠道疾病风险。
苹果、梨等秋季应季水果富含维生素和水分,既能补充津液,又不会过度寒凉伤脾。
3. 少食辛辣多清淡:缓解秋燥
饮食清淡是处暑时节的核心原则。油腻肉食会增加胃肠负担,影响功能恢复。
多选择粥水、汤品补充津液,避免秋燥加重。可用莲子、芡实、薏米、冬瓜等健脾养胃的食药材煲汤煮粥。
4. 吃热不吃凉:保护脾胃
避免冰淇淋、冰镇水果等大寒食品,会显著损伤脾胃功能。温热食物有助于身体适应秋季气候变化,保护脾胃阳气。
脾胃虚寒人群更应慎食寒凉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。
三、处暑最养生的九大食物与推荐食谱
九大养生食物
梨:润肺止咳、滋阴清热,缓解秋燥效果显著
蜂蜜:润肺止咳、养颜美容,秋季养生佳品
百合:清热润燥,改善秋季干燥引起的咳嗽
鸭肉:性凉滋阴,秋季进补的优质蛋白质来源
莲藕:生吃清热润肺,熟食养胃健脾
红薯:富含膳食纤维,润肠通便效果良好
南瓜:β-胡萝卜素保护呼吸道黏膜,增强抵抗力
花生:滋养补益,提供优质植物蛋白和脂肪
核桃:不饱和脂肪酸润燥补脑,增强记忆力
推荐养生食谱
芝麻菠菜:补肝益肾,开胸润燥。菠菜焯水后拌入芝麻酱,简单易做。
百合莲子汤:安神养心,健脾和胃。取百合30克、莲子30克,加水煮沸后小火慢炖30分钟。
沙参粥:滋阴清热、润肺养胃。沙参15克与粳米同煮,适合干咳少痰人群。
石斛粥:适用于温热病后阴津耗伤。石斛10克煎汁与粳米煮粥,缓解心烦口渴症状。
处暑时节,自然界的变化直接影响人体健康。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,是应对秋乏的有效手段;合理搭配滋阴润燥食物,能显著缓解秋燥不适;适度运动则增强体质,改善身体机能。
切莫贪凉饮冷,专家们一致强调,腹部保暖尤为重要,夜间睡觉时盖好腹部,避免寒气入侵。
让我们顺应自然规律,在处暑的微风中调养身心,为秋冬季节的到来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,于季节流转间尽享健康之美。